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学前教育是指( )。( ) 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托儿所是对( ) 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目前我国托儿所主要是
为( ) 的儿童服务的,每个班级的儿童,往往在30名以上,只有2个保育员照看,且保育员仅受过较少的培训。
3. ( )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 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4.( ) 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骂人、故意损毁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5.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照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幼儿初期的孩子的 ( )决定的。
7.剩余精力说把人类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 ) ”;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 ( )”,即精力发泄。
8.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育目标不一样;第二,教育内容不一样;第三, ( )不一样;第四,( )不同。
9.陈鹤琴三种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是:( ) 、( )和 ( )。
10.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指儿童装扮的行为指向的是( ) ,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不得分)
1.( )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中学教育
D.高中教育
2.对生病儿童进行家访是什么性质的家访?( )
A.新生家访
B.情感性家访
C.定期家访
D.问题儿童重点家访
3.在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中,原型定向阶段符合加里培林心智理论的( )活动阶段。
A.活动定向
B.物质或物质化
C.内部言语
D.出声的外部言语
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打字属于( )。
A.粗放型操作技能
B.细微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器械型操作技能
5.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
A.主动性
B.活动
C.兴趣
D.创造力
6.( )是第一个明确要使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福禄倍尔
7.特别适用于不易见面的家长联系的书面联系形式是( )。
A.家长园地
B.问卷调查
C.宣传板
D.联系手册
8.角色扮演训练中提供的行为范例变成幼儿自己的信念与准则,一般发生在角色扮演的( )。
A.及时模仿阶段
B.简单再现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9.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体现了( )原则。
A.开放性
B.经济性
C.发展适宜性
D.参与性
10.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11.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
B.同龄人
C.母亲
D.教师
12.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榜样
B.强化
C.父母的惩罚
D.挫折
13.学前晚期的儿童能够对物体进行分类。例如,区分菜时能把菜分为素菜和荤菜,素菜又能分为白菜、萝卜等,荤菜又能分为肉类、蛋类等。对肉类又可以进行猪肉、牛肉等的划分。这表明学前晚期的儿童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
A.爱学、好问
B.抽象思维发展
C.语言能力明显提高
D.认知能力形成
14.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 )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A.0~3岁
B.0~6岁
C.0~12岁
D.0~18岁
15.幼儿的认识活动主要以( )为特点。
A.具体性和逻辑性
B.抽象性和逻辑性
C.具体性和形象性
D.抽象性和形象性
16.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体现了幼儿心理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稳定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顺序性
17.“红色的东西有哪些?”这属于发散思维的哪种训练方法?( )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形态扩散
D.方法扩散
18.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9.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是新生儿的( )。
A.握住反射
B.抓握反射
C.觅食反射
D.吮吸反射
20.经典行为定义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华生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家长开放日
2.功能固着
3.注意的广度
4.知觉
5.道德情感
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家长为了让其顺利成长,可以包办他们的一切生活。( )
2.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是一回事。( )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一般由园长或请专家来完成。( )
4.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就是要幼儿园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要大量组织与社区的大型联谊活动、参观访问活动。( )
5.幼儿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有其特殊性。( )
6.幼儿辨别不同的几何图形,由易到难的顺序是:正方形一圆形一半圆形一长方形一三角形一八边形一五边形一梯形一菱形。(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简述我国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2.操作技能的形成有哪些阶段?
2.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3.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4.为什么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
5.简述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试分析社会变迁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2.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从出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
2.0~3岁1岁以上
3.模仿模仿
4.攻击性行为
5.直觉行动性思维
7.工作游戏
8.教育途径教育方法
9.圆周法直进法混合法
10.自己
二、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故选A。
2.B【解析】教师上门了解幼儿生病情况,属于情感性家访。故选B。
3.A【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原型定向阶段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故选A。
4.D【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靠操作一定的器械来实现的技能叫器械型操作技能,如打字、单杠、双杠等活动都属于这类技能。故选D。
5.D【解析】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故选D。
6.B【解析】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和谐教育,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故选B。
7.D【解析】联系手册是记录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活动情况的中介方式。故选D。
8.D【解析】内化就是儿童将外在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的过程。故选D。
9.B【解析】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盲目攀比,追求形式,要少花钱多办事,这体现了经济性原则。故选B。
10.C【解析】某次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近期目标。故选C。
11.B【解析】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故选B。
12.D【解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而不是其他。故选D。
13.B【解析】选项A、B、C都是学前晚期儿童的显著特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选项。5~6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发生,这时的儿童有了一定的概括思维,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故选B。
14.B【解析】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故选B。
15.C【解析】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和表象。故选C。
16.B【解析】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其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是在幼儿时期,其心理活动的水平也各不相同,这显示出了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故选B。
17.C【解析】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故选C。
18.C【解析】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故选C。
19.B【解析】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新生儿的手眼协调在4~5个月的时候就出现了,以伸手能够抓握东西为主要标志。故选B。
20.D【解析】经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故选D
三、名词解释题
1.家长开放日:托幼机构为了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幼儿教育工作,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家长来园、所参观或参加活动,这一天通常就被定为家长开放日。
2.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5.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四、判断说明题
1.×【解析】一方面,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低,需要家长的精心照顾;另一方面,家长要革新抚养方式,重视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让幼儿逐渐地练习吃、睡、穿衣等生活能力及运动、玩耍的能力,但切忌过度包办幼儿的一切生活。
2.×【解析】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都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来反映生活。表演游戏不同的特点在于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作品规定的内容进行游戏。角色游戏所表现的是幼儿的具体生活,表演游戏则表现某一文艺作品的内容。
3.×【解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4.×【解析】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不是要经常组织活动,而是将这些活动纳入到教育内容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解析】幼儿的学习不仅具有学生学习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②幼儿的学习注重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③幼儿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6.×【解析】幼儿辨别不同的几何图形,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一正方形一半圆形一长方形一三角形一八边形一五边形一梯形一菱形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幼儿园教育任务的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增强体质,促进幼儿的健康。
(3)在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知识与技能时,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初步的动手能力,学习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
(4)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5)培养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2.【答案要点】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的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3.【答案要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不一样,总体趋势为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是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如下:①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依赖于一定的情境;②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离不开幼儿自身的行动;③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幼儿只有这种思维方式的萌芽。
4.【答案要点】
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的。理解使记忆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以便于记忆,如人在记忆某个公式时,知道了公式所表达的含义,则记忆的时间会更长久,记忆效果会更好。
(2)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5.【答案要点】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和感染作用。
(1)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幼儿的各种行为。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
(2)组织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3)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其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言语来实现。
(4)感染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现代社会急速的社会变迁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上,而且也表现在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
(1)高度科技化与学前教育。高度科技是现代化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进而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消极的后果。如“电视儿童”的产生,学前儿童如果长时间单独一人被动坐在荧屏前接受信息,只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而缺少触觉、运动等感受,会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第二,使学前儿童过于早熟化;第三,使学前儿童出现一些消极的模仿行为;第四,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另外,高科技的发展还使得儿童的玩具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这些玩具能使儿童的视觉、声觉等感官受到刺激,能丰富儿童的科技知识,增强儿童的科技意识,但也使儿童失去了许多动手操作、亲自制作玩具的机会和乐趣,以至于出现了离开玩具就不会游戏的儿童越来越多的现象。
(2)高度工业化与学前教育。高度工业化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明显特征。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在消耗着能源、自然资源,改变着自然环境,并造成了环境污染。如铅污染可造成儿童注意力分散、多动症、视觉分析差、不能控制等不恰当的行为反映,常有冲动性、进攻性行为和暴怒行为。女孩长大怀孕后,体内的铅还可以通过胎盘转而损害胎儿发育。
(3)高度城市化与学前教育。城市化进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空间环境缺失问题给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首先,大都市的兴起隔断了学前儿童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使他们难以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其次,城市建筑占据了儿童活动的空间,使得儿童失去了共同游戏的场所,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4)住宅高层化、独户化与学前教育。住高楼的儿童由于室外活动少,与社会隔离机会增多,机体抵抗力下降,患传染病、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同时与伙伴的交往能力下降,自理能力形成比较晚。
(5)食品精细化与学前教育。过多摄取一些营养补品会导致幼儿性早熟,破坏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过多食用软化食品容易导致幼儿下颚狭窄,齿列不齐,咬合不好,咀嚼困难,甚至产生各种疾病。
综上所述,现代学前儿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先进、发达、丰富的,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导致儿童活动空间缩小、活动机会减少、活动过程简化、活动能力弱化的境地。现代社会的学前儿童是处于“发展良机”和“发展危机”并存的时期。所谓“发展危机”是指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丧失、变异而给人的发展带来的障碍与问题。
2.【答案要点】
(1)提高幼儿道德认知的水平。道德认知是品德结构中的引导性要素,幼儿教育首先要通过道德直观;然后再通过言语讲解和说服的方法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让幼儿明白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什么,应当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好坏,提高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教育者必须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生动有趣的材料;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观察图片,看影视作品等形式,耐心地反复给幼儿讲解他们需要掌握的行为准则。
(2)培养幼儿健康的道德情感。①移情能力的培养。发展移情能力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表情识别,即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态度、需求和情绪、情感体验,这可以通过照片、图片等来训练。二是情境理解。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从他的处境去感受他的情绪体验,考虑他需要的帮助。三是情绪追忆。针对一定的情境,通过言语提示唤醒学生以往与此有关的感受,并对这种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事件进行追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境之间的联系。②羞愧感的产生。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通过实验结果得出: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在培养和教育幼儿的道德品德时,应当看到每个幼儿都有积极肯定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表扬的强烈愿望,这是幼儿得以遵守道德规范的条件之一。因此,教育者首先要体察幼儿的感受,尊重、信任幼儿,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其次,要保护和利用幼儿的同情心,以此为基础来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等善良的品质。另外,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幼儿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3)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等人主要采取实验来研究品德形成问题,他们提出了三个有关道德行为获得的基本概念。
一是观察学习。我们常说的“耳闻目染”与“潜移默化”,说明了儿童通过模仿学习社会行为的历程。班杜拉指出,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新的行为;消退已有的行为;抑制已有的行为;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二是赏罚控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的办法培养品德。当道德行为合于预期标准的行为时,就给予奖赏,以期同样的情景重现时能再出现同样的行为。
三是抗拒诱惑。抗拒诱惑是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社会中求得生存,必须学会两种求生的方式,即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违反社会的约定,“抗拒诱惑”是针对后者。要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可通过以下途径:①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后果;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言语批评或皱眉头、摇头等非言语暗示等;二是取消幼儿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或不允许幼儿做他想做的事等。要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幼儿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要以对幼儿的关心、尊重和热爱为前提
(最新招考,海量资料,在线网课,免费获取!)